
一起打造海洋界 Dyson,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守護海洋

在台灣平均每人每日垃圾產生量為 1.034 公斤,製造 1 公斤的垃圾很容易,清理 1 公斤的海洋垃圾成本卻異常的高
事實上,多數被丟棄的垃圾沒有消失,只是換了一個地方存在




一場跨地域、跨時空的生態浩劫
研究報告指出,海洋中塑膠垃圾現存量超過 1.5 億噸,如果我們不採取行動,10 年後的 2030 年,海洋垃圾將是現前的 2 倍。
直到 2025 年,每 3 噸魚將含有 1 噸塑膠, 2050 年,海洋中的塑料將比魚多(按重量計)。
World Economic Forum,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and McKinsey & Company, The New Plastics Economy — Rethinking the future of plastics



這些影響不只是數字,與你我息息相關...
海塑污染無所不在,從珊瑚礁到深海海溝,從偏遠的島嶼到南北兩極,塑膠破壞了生物棲地、危害生態系統,至今已有 800 多種物種受到海塑污染的影響,包含:100% 的海龜物種、40% 的鯨類生物、44% 的海鳥種類。
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 Breaking the Plastic Wave: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Pathways Towards Stopping Ocean Plastic




海洋垃圾碎化更容易吸附有毒物質,將進入人體,造成不可逆的健康損害
海洋垃圾將透過食物鏈的方式侵襲海洋生態、破壞生態平衡
珊瑚共生藻凋零,海水固碳能力下降,造成海水酸化及全球暖化情況嚴重
臺灣目前共有 220 座港灣,卻有 90% 無人清理或是以極低的頻率清理,導致港灣頻頻失守、陸源垃圾從港裡流向外海。
那台灣呢?

高清潔成本導致清潔頻率低
港灣守不住陸源垃圾侵襲
現行的港灣垃圾清潔方式,主要有「人力清潔」、「清潔船」兩大方案,各自存在著以下問題:

清潔船
昂貴的造價與養護費用
單趟清潔成本高
高門檻操縱技巧

人力清潔/淨灘
有限的清潔距離與範疇
人身安全難以預測

為了更有效地解決港灣垃圾問題
我們無償投入海洋掃地機器人的研發
源於親身經歷垃圾海的震撼,2017 那年開始我們以港灣為起點,胼手胝足地構思「阻止陸源垃圾流向大海」的創新解方,試圖運用科技讓陸地垃圾再流入大海前被有效攔截並去除


在垃圾海中實驗解方的可行性 -
不管水溫多冷,就是要一戰再湛
2017.03


放大原型機規模,持續檢驗解方可行性 -
嘗試讓機器在載浮載沉中,找到最適切的平衡點
2018

湛鬥機原型輸送帶測試 -
初次體驗收到寶特瓶的感動
2017


2019
進駐八斗子漁港,持續測試 180 小時 -
經歷颱風侵襲、體驗惡劣的港灣環境,仍意志堅定地持續優化解方

不分日夜的海洋守衛湛士 -
不論颳風下雨、日照半夜,堅持將垃圾收好收滿
2019


2020
打造電驅動、可遙控湛鬥機 -
親手打造、組裝湛鬥機結構,每個組件的調整,都是影響機器效能的關鍵要素
邀請您一同打造海洋界 Dyson
讓港灣成為海洋垃圾的最後一道防線
湛鬥機,一套高性價比、容易操作且安全有效率的海洋垃圾移除系統,致力於找回湛藍大海,讓守護海洋更 Easy。
小體積 / 為港區而生,穿梭清潔更自如,兼顧經濟與便利
大容量 / 單日出勤可移除 70 公斤海洋垃圾
低碳排 / 電驅動,不燃油,對環境更友善
多應用 / 航海級零件,湖泊水庫同樣適用
智操控 / 智慧遙控功能
相較於柴油驅動的清潔船
電力驅動的湛鬥機將能減少 5 倍以上的碳排放量
每度電排碳 = 0.529 公斤 CO
每公升柴油 = 2.606 公斤 CO



湛鬥機技術規格


不同於用既有船體改造、需搭配人力執行任務的清潔船,湛鬥機在機構設計的初始,就定位為「不需搭載人力的自動化機具」,因此機器設計只配置打撈功能必備的機構元件,以簡約、最小化機具作為整體設計目標。
各部位使用動力元件如下:
◎ 入口撥耙:使用直流無刷馬達,集中水流亦能集中垃圾
◎ 輸送帶暨抬升裝置:用電動推桿達成輸送帶升降功能,能視所需改變傾角
◎ 轉向機構:以直流步進馬達作,同步轉向,減小迴轉半徑,活動更靈巧
◎ 推進器:採用靜音且無引擎廢氣排放電動櫓
◎ 電源:現為船舶用深循環電池,未來將採用容量、效率更佳的鋰電池
◎ 電機系統:工業用可程式控制器(PLC),能穩定地控制各個動力元件
現階段湛鬥機是由操作人員以人機介面下指令進行遠距操控,未來待我們蒐集充足環境數據、資料後,則將發展為半自動操作,並逐步優化成 AI 全自動操作的裝置。
我們遇到的困境
硬體開發曠日耗時,我們雖憑著努力與堅持,完成部分原型機功能的開發,卻也因此耗盡所有的資金…
現階段湛鬥機團隊面臨的難題主要在於缺乏研發資金,使得發展進程受到阻礙,面臨的問題如下:
1.
2.
3.
湛鬥機部分功能元件仍有待建置與優化,如:螺旋槳、即時影像攝影系統、機電系統等
因為經費不足,湛鬥機仍然是裸機的狀態(沒有衣服穿),使得零件線材裸露、機器壽命快速減損
好不容易開發原型機,卻因為沒有足夠資金做測試,使得原型機無法真正的下海測試、服役
募資達到以下金額後,我們預計達成
階段一:募資達 500 萬元
完備湛鬥機重要核心元件
強化現有機構(電動螺旋槳、機電系統),建置即時影像攝影系統,設計並製作湛鬥機防水防鏽外殼
階段二:募資達 700 萬元
執行海港環境測試、優化湛鬥機效能
湛鬥機將於永安漁港執行至少 6 個月的測試實驗,以優化機器營運效能
階段四:募資達 1500 萬元
示範港的設立與實驗港的增設
基地設置,場域基礎建設,空間數據建立與分析
階段三:募資達 1000 萬元
發展適用於不同漁港的清掃解決方案
針對 2 種主流類型(淺灘/深水)漁港發展完整清掃解決方案
好評推薦

吳漢中
社計事務所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看到第一代的湛鬥機,在港邊撈起大便時,你會感動這群海上的阿甘。我認為團隊最珍貴的不只海洋的專業,而是沒被海上水肥澆熄的熱情!

詹魁元
台灣大學機械系教授
人為了理想可以走多遠,看著「湛」團隊執行他們的專案,我覺得答案就是「多遠他們都會走」,即便是跳到骯髒的海裡修機器,這是我近幾年看到最熱血的硬體新創!

馮加伶
海龜姊姊
海洋中的塑膠已經變成食物鏈的一環,人類當然也無法倖免。湛鬥機的問世,無疑是扭轉局勢的關鍵點。

陳人平
海湧工作室執行長
源頭減量固然是減少污染最關鍵的行動,但已經在環境當中的垃圾,還是需要移除,而移除垃圾最重要的是持續,湛鬥機,就是守護海洋的持續力量!

顏寧
澄洋環境顧問執行長
湛鬥機不只是實現夢想,還是未來各界一起合作、打擊海廢的機會!

黃小莫
海洋旅遊作家
80% 的海洋垃圾是來自陸地,港灣做為垃圾出海的第一線,若有機會在港內就將垃圾清除,將能為潔淨海洋盡一分力!
獲獎紀錄
2020
國家海洋研究院智慧海洋黑客松第一名
研華文教基金會贊助團隊
2019
研華文教基金會利他樹公益基金贊助團隊
Hack the Challenge 亞洲區首獎
社企流 iLab 孵化器入選團隊
2018
慈濟青年公益實踐計畫得主
2017
Keep Walking 夢想資助計畫得主
台大創創挑戰賽最佳團隊獎

期待您的支持
一起編織「海洋環境保護 Taiwan Can Help」的願景!
回饋品說明
圖片僅供參考,實物以出貨產品為準

贊助方案
您的支持,將會成為 湛。Azure 團隊最大的後盾!回饋品及收據將於 2021/3 月底前開始寄送
若您有大額贊助或其他深度合作需求,煩請聯繫 azure.alliance2020@gmail.com,或是電洽 02-23660881,將有專人協助回覆,若希望使用實體匯款,請參考下方問題回答第二題。
湛鬥機大額贊助
-
點我看更多不同於用既有船體改造、需搭配人力執行任務的清潔船,湛鬥機在機構設計的初始,就定位為「不需搭載人力的自動化機具」,因此機器設計只配置打撈功能必備的機構元件,以簡約、最小化機具作為整體設計目標。 各部位使用動力元件如下: ◎ 入口撥耙:使用直流無刷馬達,集中水流亦能集中垃圾 ◎ 輸送帶暨抬升裝置:用電動推桿達成輸送帶升降功能,能視所需改變傾角 ◎ 轉向機構:以直流步進馬達作,同步轉向,減小迴轉半徑,活動更靈巧 ◎ 推進器:採用靜音且無引擎廢氣排放電動櫓 ◎ 電源:現為船舶用深循環鉛電池,未來將採用容量、效率更佳的鋰電池 ◎ 電機系統:工業用可程式控制器(PLC),能穩定地控制各個動力元件 現階段湛鬥機是由操作人員以人機介面下指令進行遠距操控,未來待我們蒐集充足環境數據、資料後,則將發展為半自動操作,並逐步優化成 AI 全自動操作的裝置。
